36.有效地進行知識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分事物的本質 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 合使用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和反例。(2)提供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 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 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而,區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以及本質與非本質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啟發學 生進行自覺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 記憶或背誦。
37.(1)準確地示范與講解。準確的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定向映象,進而在實際操作活動 中可以調節動作的執行。(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3)充 分而有效的反饋。 -般來講,反饋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部反饋,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給予的反饋,有時也稱結果知識。(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動覺是復雜的內部運動知 覺。它反映的主要是身體運動時的各種肌肉活動的特性。有必要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揮動覺在技能學習中的作用。
38. (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中學階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導行動的時期。(2)自我意識增強。在品德發展的過程中,中學生更加關注自我 道德修養.并努力加以提高?梢哉f中學生對自我道德修養的反省性和監控性有明顯的提高,這為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 鞏固。由于不斷地實踐、練習,加之較為穩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與道德倫理相一致的、較為定型的道德行為習慣。(4)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中 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三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動態結構,使他們不僅按照自己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且也逐漸成為穩定的個性心理結構 的一部分。
39.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
(3)行為塑造法。這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原理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主要是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過求診者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不良行為與神經癥反應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種行為,無論是適應性行為還是不良行為,都是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的。岡此.同樣的方式也可以改變不良行為,或重新學習適應性行為。
(5)處罰法。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
40.(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兩種任務中含有的共同成分決定的,較多的共同成分將產生較大的相似性。并導致遷移的產生。
(2) 原有認知結構。原有的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遷移方式,原有認知結構的特征直接決定遷移的可能性及遷移的程度。原有認知結構對遷移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習者是否擁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第二原有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對遷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 學習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認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對認知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元認知策略,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3)學習者的心向與定勢。心向與定勢常常是指同一種現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動而義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此外,諸如年齡、智力、學習者的態度、教學指導、外界的提示與幫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遷移的產生。
41.知識是教師生存的基石。沒有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就無法勝任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以下四個方面的知識基礎是提高教師素質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在本學科方面具有精深的專業造詣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此外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專業相鄰的學科知識,以便適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需要。
(2)廣博的知識領域。具備淵博的知識,對于教師做好教書育人丁作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效果。
(3)必備的教育科學理論。教師只有熟悉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切實按照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規律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豐富的個體實踐知識。個體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獲得的對學生學習風格、興趣、需要、潛力、困難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學技術和課堂管理技能。這種知識是教師在對本體性知識深刻了解的基礎出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時間與經驗而形成的
四、論述題
42.第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 能支持或容忍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思維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曲”,即給學生創造較為寬松的學習心理環境。(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 擇的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力和機會,讓有創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干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3)改革考試制度 與考試內容。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造性的問題。
第三,注重創造性個 性的塑造。(4)保護好奇心。應接納學生任何奇特的問題,并贊許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創造活動的源動力,可以引發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應給予鼓勵和贊賞, 不應忽視或譏諷。(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對學生所提問題,無論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態度接納他所提出的問題。對出現的錯誤不應全盤否定,更不 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而不循規蹈矩。(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并盡量采取多種 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對平常問題的處理能提出超常見解者,教師應給予鼓勵。(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 分,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規的答案。(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通過給學生介紹或引導閱讀文學家、藝術家或科學 家傳記,或帶領其參觀各類創造性展覽、科學博物館、與有創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學生領略到創造者對人類的貢獻。
第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 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1)發散思維訓練。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2)推測與假設訓練。目的是發展學 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3)自我設計訓練。這是一種靈活性較強的訓練課程,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知識經驗,并 要注意從活動中激發學生創造的積極性。(4)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43.盡管學習策略影響學習效率,人們在學習時也常使用各種策略。但是,學習策略的價值是受具體情境制約的,表現出具體性、個體性等。為此,在學習策略的教學和訓練中,必須遵循其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主要有:
(1) 主體性原則,即任何學習策略的訓練和使用都有賴于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要向學生闡明策略教學的目的和原理,使其領會,同時,教他們何時、何地 與如何使用策略。而且要給學生充分的運用學習策略的機會,并指導他們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過程與效果,以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監控。(2)_內化性原則,即 學生學習策略的學習,不但要不斷重視學習的實踐,還要逐步將新策略與自己頭腦中已有的有關策略知識整合在一起,并內化自己的學習能力,以能在新的情境中加 以靈活,熟練地應用,形成新的認識和能力。(3)特定性原則,即學習策略一定要適合于學習目標和學生類型。針對學生的發展水平來確定所學的學習策略。同 時,還要考慮學習策略的層次,必須給學生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4)生成性原則,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材料進行重新加工(即 高度的心理加工),生成某種新的東西。策略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策略學習過程中領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運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識地去發現策略、 總結策略,從而生成適合自己的新策略。學生能生成新策略也就標志著他們真正的“學會了學習”。(5)效能性原則,即一定要給學生一些機會使學生感受到策略 的效力,還要讓學生有信心學好學習策略,樹立學習策略的個人效能感。同時,教師要在學生具體學習時,不斷向學生提問和測查,并根據這些評估給學生定成績, 促進學生使用策略,以體驗到使用學習策略的收獲。特別是高中生,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屬于自己的學習策略,對于新的學習策略不愿去嘗試,除非能給學習成績帶來 很大的提高。